他们花了半辈子积蓄就为跟死尸合影
以前的人拍照都不笑,因为他们早已经死了。
跟死人合照在 100 年前是一种潮流
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葬礼,发现人们对死亡仍然是忌讳的,如果全家人聚在一起与尸体来个大合照,估计会被认为是极度怪异和大不敬的行为吧。然而今天看来有点邪门的活人与死者合照,在 19 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西方中产阶级圈子里,可是相当流行的。
这些照片通常在亲人去世后不久拍摄,人们会将亲人的遗体以特殊角度摆放好,好像正在安睡的样子,再缀以花朵或玩具装饰,或者利用支架支撑使其站立或坐起来,甚至在闭合的眼皮上画上假眼,有时父母和兄弟姐妹也会一起拍个全家福。
我想起了《小岛惊魂》里妮可·基曼翻着一本老相册和女佣的对话:“看,他们睡得多安详啊!” “他们不是在睡觉,夫人,他们已经死了。”
这真不是用来吓人的,只能怪社会潮流
这类照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拍摄率比其他类型照片都要高,尤其在美国,拍摄遗照更成了鼎盛一时的行业。那时正值工业革命后,急速都市化发展产生了不少疾病,鼠疫、斑疹、伤寒、霍乱并行,婴儿及儿童死亡率极高,他们生前并没有留下多少照片,于是这类遗照就成了家属的一种寄托和唯一可以拥有的纪念物。
其实早在 19 世纪初,人物肖像画就在欧洲风靡一时,社会名流花大钱请画家留住自己或家人的倩影。到了 1839 年银版照相术出现,这项高大上的活动变得平民化,由此诞生了 “遗体艺术摄影”,老百姓能用更便宜快捷的方式,纪念逝去的挚爱。
这些照片对美国文化而言稀疏平常,象征哀悼与纪念的过程,在世的家人往往对拥有这类照片感到骄傲,会挂在家里墙上,也会洗一些副本出来寄给亲友留念。他们还会将照片收藏在项链的小坠饰盒子里,或者像化妆镜一样随身携带。
再后期,逼真性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。照片中的主角甚至直接躺在棺木里,被一堆参加葬礼的人围在中间。
有人不怕邪,还专门收集这些照片
美国的眼科医生兼历史学家 Dr. Stanley Burns 伯恩斯博士,耗时近 40 年搜集了上百万张照片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私人摄影博物馆。在他数量惊人的收藏中,死亡相片占了很大比例。1990 年,他编辑了一本名为《静默的灵魂:美国纪念摄影》的书,向世人呈现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如何留住逝去亲人的容貌。
这些照片就是从伯恩斯博士的书中摘选的,那仿佛展现了另一个纬度的人性美。从侧面反映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死亡一点不轻视,因为那时一个普通农户每月收入区区几美元,而拍一次与已故亲人的合照,也许就花掉全家近半年的积蓄。
收集死尸照会上瘾,他又收集起了骷髅照
同样是银版照相术的出现,除了拍下生人与死者的合照,还记录了当年科学家和学校解剖课堂里的尸体和骷髅。伯恩斯博士当然没闲着,就在今年,他将珍藏的 450 张关于尸体和骷髅的照片,编辑出版了一本新书《尸体、骷髅和人体骨骼:医学照片与记录》,何止一群老师学生围着一具尸体在上课,还有学者抱着 “骷髅室友” 拍照寄给女票呢。
他展示的照片包括早期的尸检照和 X 光研究记录,但也超出了传统的尸检、解剖和骨骼影像,反映出社会对于文化禁忌的态度转变。
进入 20 世纪,拍照技术飞速发展,“遗照艺术摄影” 淡出视野,人们能轻易从日常照片中找到一张适合用作遗照的,就连 “死亡” 这个词,大家也都选择绝口不提。解剖室里的尸体和骷髅,就像普通摆设,似乎提不起学生们更多的兴趣。
但我却是真切地从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中,感受到昔日人们对于死亡的好奇和尊重。
向死而生,也是一门功课。
地球上最骚微信号:ChokStick|世界就那样,唯我们不同
✪ 骚货购 每日精选
梳一个复古油头的帅气造型,怎能少了美式发油界一哥的大骷髅,不仅可以重复梳理,造出层次感,还带有清淡的香草木古龙水味,而且水洗即净,随时变造型也是可以的咯。
大骷髅复古发油(美国)
¥116
今日爆骚
- 骚
- 无聊
- 没眼看

这里是少数派的家园,极骚货的乐土。我们还有一些懒得让太多人知道的私货,仅在 ChokStick App 独家呈现。
© ChokStick 版权所有,转载请标明出处,否则我们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到底!